新聞資訊

“古銅張”傳承譜系及廣發傳承人名錄
古銅張派系表
民國時期,青銅器的修復與復制興盛,尤以江蘇蘇州、山東濰坊、陜西西安、北京為代表的四個民間青銅修復流派最為著名。古董商人們稱其復制的青銅器為“蘇州造”、“濰縣造”、“西安造”和“北京造”。
老北京青銅器修復行業的創始人,是一位清宮造辦處的太監,姓于,外號“歪嘴于”?!爱敃r的清宮造辦處有八位巧匠手藝最高,人稱清末‘八大怪’?!舜蠊帧行迯凸陪~器的一怪就是‘歪嘴于’”。
歪嘴于
清朝末年,“歪嘴于”出了宮,在前門內的前府胡同廟內(今人民大會堂附近)開了個名為“萬龍合”的作坊,專門修復古銅器。于師傅先后收了7個徒弟,其中一位叫張泰恩(1880-1958)。張泰恩在家中行七,在師傅門下也行七,所以大家都叫他“張七”。
張泰恩
張泰恩生于光緒六年,13歲時進京拜于老為師。星移斗轉,暑往寒來,十八年后的1911年,于師傅去世后,張泰恩繼承了師傅的衣缽,將“萬龍合”改名為“萬隆和古銅局”,局址仍在前府胡同廟內,主要業務是為琉璃廠古玩商修復青銅器。后來,張泰恩將“萬隆和”遷到東曉市,生意興隆,大批古玩商前來修理青銅器。由于業務繁忙,張泰恩也開始招收徒弟。30年內,“萬隆和”共收了11位徒弟,開創了北京“古銅張”青銅器修復業。
比較著名的有張文普、王德山等。張文普系張泰恩的親侄子,人稱“小古銅張”。王德山是張泰恩的另一位高徒,手藝超群,擅長根據不同國家客人的不同喜好,將其做成不同的“洋莊貨”,于1989 年去世,終年80 歲。
王德山
第三代部分人物介紹
趙振茂,漢族,直隸(今河北)深縣人,青銅器修復專家。1931年開始學習于銅器修復技術。1939年后從事青銅器等文物的修復工作。1952年后任故宮博物院修復廠技術員、技師,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,修復青銅器技藝精湛,并有較高的鑒定能力。著有《青銅器的修復》等。
趙振茂(中)給徒弟們講述青銅器細節
高英(1916.3—1995.12),男,青銅器修復技術專家,北京人。長期從事青銅器修復工作。建國后,曾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佐。1961年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,并任協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、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。五十年來一直從事古代文物特別是青銅器的修復工作,技藝精湛,在保持和發展我國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方面作出了貢獻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,撰有《古代青銅器的腐蝕性破壞》等論文。
張蘭會,青銅器修復技術專家。直隸(今河北)冀縣人。自幼從師學習青銅器修復技術,建國后,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,后任修復技術組組長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一生從事古代文物特別是青銅器的修復工作,技藝高超。在保持和發展我國傳統修復技術方面,作出了顯著貢獻。
劉增堃,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冀縣燕家莊,青銅器修復專家?!秶覍毑亍返诙局小八凝埶镍P銅案”由劉增堃、雷金明師徒修復。
賈玉波(1923.11.17-2000.2.10),河北省束鹿縣人。1959年為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調入北京市美術公司從事文物修復工作,前后20年間參與為《中國通史》陳列修復、復制文物工作,修復了大量國寶如司母戊方鼎、大盂鼎、虢季子白盤、秦兵馬俑、四羊方尊、越王勾踐劍等,曾參與過修復河北滿城漢墓、殷墟婦好墓、大葆臺西漢墓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。
賈玉波在修復龍虎尊
王長青,字松山,1914年出生。1925年到1929年在私塾上學,之后便在北平(現北京市)古董店當學徒,入“恒興德”號后拜王德山為師,學習青銅器、金銀器、玉石、銅佛的制作及鎏金鎏銀。1952年河南省博物館(現河南博物院,當時省會在開封)正式成立文物修復室,王長青經人推薦到河南省博物館專職做文物修復工作。
王長青和王琛父子是《國家寶藏》第一季中“云紋銅禁”的修復師。
王長青在修復云紋銅禁
第四代部分傳承人風采
王有亮,北京南城人。1983年,從北京市鼓樓中學文物職業高中班畢業的王有亮被分配到故宮工作。當時19歲的他對“宮里”的氣氛并不習慣,在當時銅器組的組長、師傅趙振茂先生的引導下,他慢慢找到了工作的樂趣,開始發現每個青銅器獨特的美。
2016年,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在網上熱播后,讓王有亮成了受追捧的網紅。
青銅器修復師王有亮
賈文忠,字聞鐘,號銅齋,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,賈玉波之子。老北京古銅張派第四代傳人,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,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,碩士研究生導師。大學文化,北京大學考古系“考古學與博物館學”研究生班畢業。先后就職于北京市文物局、首都博物館?,F為九三學社社員,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,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央民族大學、南京大學等客座教授。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、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理事?!段奈镄迯脱芯俊菲诳骶?,《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》期刊編委。2002年入選《中國文物報》中國文博界百位“學術成就顯著,具有創新精神”的專家學者。
金石專家、文物鑒定專家、全形拓傳承人、書畫篆刻家。
賈文忠
李發景,男,漢族,1938年5月出生,河南洛陽人,洛陽市伊川縣青銅器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。195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考古學校學習陶器青銅器修補,由青銅器修復技術專家高英先生指教。
1960年入職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。同年與考古系的泰斗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博士生導師嚴文明、民族考古專家李仰松以及考古專家夏超雄在洛陽市實地考察,其帶領的學生有孫秉根、林云、楊虎、杜廼(nai)松、曹者祉等。1962年因三年自然災害回到洛陽老家。1988年響應國家號召,帶領當地百姓制作仿古青銅器,活躍文化市場。
李發景在仿制青銅鳥尊
雷金明,男,1956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冀縣南午村鎮西古頭村一個農民家庭,少年時代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接觸到文物修復工作,一干就是40多年。40多年前,他的師父(也是他的姨夫)——劉增堃老先生,用一封電報將正在地里干農活的雷金明叫到身邊,學習文物修復。從此,雷金明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。
雷金明在《國家寶藏》節目
第五代部分傳承人簡介
賈樹,賈文忠之子,1987年生于北京,賈氏文物修復之家第三代傳人。大學本科學歷。
2010年入職中國國家博物館從事文物修復工作。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會員,中華木工委學術委員會委員。
賈樹
李七乾,李發景之子,1976年11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白元鎮常峪堡村。洛陽廣發青銅器仿古工藝開發有限公司創始人。非物質文化遺產“青銅器制作技藝”傳承人,青銅器制作技藝“傳統手工藝大師”、“非遺傳承師”。河南省鑄鍛工業協會藝術鑄造委員會“行業大工匠”。
李七乾
趙燦省,男,1983年7月生,河南洛陽人。2012年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,運籌學與控制論專業,碩士研究生學歷?!扒嚆~器制作技藝”非遺傳承人,洛陽市非遺協會副會長。洛陽尊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、洛陽銅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、洛陽苗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。一直倡導“藝術品生活化”的路線,把非遺發展定位面向市場、面向生活來做。
趙燦省
徐冰冰,男,漢族,1987年生,河南洛陽人。2011年畢業于河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。并于2011年開始從事青銅器文化產業,從資料采集、數據恢復、模型制作、和范成型、青銅配比、熔銅澆鑄、仿古做舊全程參與青銅器復制工作,和廣發青銅器團隊整理出青銅器復制108道工藝?!扒嚆~器制作技藝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副秘書長,古銅張派第五代傳承人。秉承“傳承青銅文化,弘揚華夏文明”思想,為中國文化產業而獻身。
徐冰冰
徐明明,男,1988年生,河南洛陽人,201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?!扒嚆~器制作技藝”非遺傳承人,師承青銅器修復大家李發景先生,古銅張派第五代傳承人,潛心研究鼎文化的“中華鼎王”。一直致力于傳承“千年古銅藝,失蠟鑄銅法”,為讓世界看見中國青銅之美而努力奮斗。
徐明明
附:廣發青銅器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名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