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文化

青銅器分類
食器
鼎 相當于現在的鍋,煮或盛放魚肉用。大多是圓腹、兩耳、三足,也有四足的方鼎。
鬲(li,音歷) 煮飯用:一般為侈口、三空足。
甗(yan,音演) 相當于現在的蒸鍋。全器分上、下兩部分,上部為甑,置食物;下部為鬲,置水。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,叫做箄。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。
簋(guǐ) 銅器銘文作“毀”,相當于現在的大碗,盛飯用。一般為圓腹、侈口、圈足、有二耳。簠(fu,音甫) 古書里寫作“胡”或“瑚”。盛食物用。長方形,口外侈,四短足,有蓋。
簠(fǔ) 長方形,口外侈,四短足。有蓋,蓋、器大小相同,合上成為一器,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,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“卻立”或“卻置”。簠器在經籍中稱為“胡”或“瑚”。
盨(xǔ) 盛黍,稷,稻,粱用。橢圓形,斂口,二耳,圈足,有蓋。
敦(duì) 盛黍、稷、稻、粱用。三短足、圓腹、二環耳、有蓋。也有球形的敦。
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。上有盤,下有長握,有圈足,多有蓋。
酒器
爵, 飲酒器。相當于后世的酒杯。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,后有尾,旁有鋬(把手),口有兩柱,下有三個尖高足。
角 飲酒器。形似爵,前后都有尾,無兩柱。有的有蓋。 《禮記·禮器》中稱:”宗廟之祭”,”尊者舉觶,卑者舉角”。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,流行于周中期之前,之后開始衰落。
《考工記·梓人》引《韓詩》云:”一升曰爵,二升曰觚,三升曰觶,四升曰角,五升曰散?!币来苏f,角與爵之容量為四與一之比。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,只是流與尾同為尖狀。自宋以來,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為角。
斝(jiǎ)溫酒器。形狀像爵,有三足,兩柱,一鋬。
觚(gū)飲酒器。長身、侈口、口和底均呈喇叭狀。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,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,于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。商早中期器形較矮,圈足有“十字孔”。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,外撇的口、足線條非常優美,紋飾繁復而華貴。
觶(zhì)飲酒器。圓腹、侈口、圈足、形似小瓶,大多數有蓋。
兕觥(sì gōng) 盛酒或飲酒器。橢圓形腹或方形腹, 圈足或四足,有流和鋬,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。
尊 盛酒器。形似觚,中部較粗,口徑較小,也有方形的。
尊為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。尊與彝一樣,是祭祀的禮器之共名,是指一組祭器,而不是指某種禮器的專名。尊彝各有其用,但又相互連稱,既表示它們是禮器中特別重要的盛酒器,也代表一套相應的禮制?!吨芏Y·壽宮》記載了裸禮(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)用彝、朝踐用尊的事宜。尊流行于商周,因其特殊地位,不僅漢代沿用,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間仍制作有“宣和三年尊”。
卣(yǒu)盛酒器(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)。一般形狀為橢圓口、深腹、圈足,有蓋和提梁,腹或圓或橢或方,也有作圓筒形、鴟鸮形或虎食人形。
盉(hé)盛酒器,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。一般是深圓口、有蓋、前有流、后有鋬,下有三足或四足,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。
方彝 盛酒器。高方身,有蓋,蓋形似屋頂,且有鈕。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。腹有曲的,有直的,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。
勺 取酒器。一般作短圓筒形,旁有柄。
水器
罍 盛酒或盛水器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。方形罍寬肩、兩耳,有蓋;圓形罍大腹、圈足、兩耳。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。
壺 盛酒或盛水器。如《詩經》上說:“清酒百壺”,《孟子》上說:“簟食壺漿”。壺有圓形、方形、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。
盤 盛水或承接水。多是圓形、淺腹,有圈足或三足,有的還有流。 匜(yí) 《左傳》有“奉匜沃盥”,沃的意思是澆水,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,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。形橢圓,三足或四足,前有流,后有鋬,有的帶蓋。
瓿(bù),盛酒器和盛水器,亦用于盛醬。流行于商代至戰國。器型似尊,但較尊矮小。圓體,斂口,廣肩,大腹,圈足,帶蓋,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,亦有方形瓿。器身常裝飾饕餮、乳釘、云雷等紋飾,兩耳多做成獸頭狀
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。侈口、深腹、圈足,有附耳,很像有附耳的簋,但比簋大。
樂器
編鐃 商朝時軍隊盛行樂器。呈圓片形,形制與鈸基本相同。
編鐘 打擊樂器(宮廷雅樂)。面較大而薄,多為弧形,根部凹進,邊部稍作翹起。
編镈 打擊樂器(宮廷雅樂)。镈體趨向渾圓,形制與編鐘相似,但口部平齊。
兵器
鉞 本是王者貴族用于劈砍的兵器,也是象征權力的刑器和禮器。形狀像板斧、斧頭而較大。